“廣大青年對五四運動的最好紀念,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以執(zhí)著的信念、優(yōu)良的品德、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擔負起歷史重任,讓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div>
那天,一名同學推門進來,對剛剛回到“新潮社”的羅家倫說,今天的運動不能沒有宣言,北京八校的學生推舉北大起草,我們推舉你執(zhí)筆。祖國背負的屈辱和苦楚令這名青年“不容推辭”:作為一戰(zhàn)勝利者之一的中國,依舊擺脫不了被他國任意擺布的命運,正承受著惡鄰日本把山東從肌體上生生剜去的疼痛。更讓人憤怒的是,國內還有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等賣國賊對這赤裸裸的侵略的迎合。在一張長桌旁,羅家倫奮筆疾書:“現在日本在萬國和會要求吞并青島、管理山東一切權利……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中國存亡,就在此一舉了!今與全國同胞立兩個信條: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國亡了!同胞起來呀!”率先覺醒的青年們希望打破這個舊世界。天安門前的空地上,北京十幾所學校的3000多名青年學生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命運聚集起來,對強權橫眉冷對,“還我青島”的血書仿若戰(zhàn)旗?!疤彀查T的杰閣巍峨、朱垣飛甍代表著祖國的莊嚴氣象,在春光明麗的廣場前,聚集著這個祖國的大群慍怒的兒女,闔城數千個各大中學校青年學子,發(fā)出震天的吼聲!”

一陣高過一陣的聲浪,喚起一群又一群人的振臂同行?!霸S多人民看見掉淚,許多西洋人看見脫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淚”。北京學生的紛紛罷課,如多米諾骨牌般蔓延至祖國各地,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為了國家,不再低頭——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敵人堅決地揮出了充斥怒火的一拳。5月4日,魯迅先生對那天天氣的記載是象征多云的“曇”。中國歷史的嶄新一頁并沒有天降異象。但有股“風云”從這些青年人手里誕生,為中國吹開了一個“覺醒年代”。
當我們再看向那些功莫大焉的青年時,是充滿著崇敬與好奇的。有歷史學家評價他們,“這些當時最耀眼的心靈,以最勇敢的舉動喚醒了國民”;有西方媒體感慨他們,“這些青年斗士的所作所為真不平凡”;美國著名學者杜威在寄給女兒的家書里寫道:“想想我們國內14歲以上的孩子,有誰思考國家的命運?而中國學生負起了一個清除式的政治改革運動的領導責任,并且使得商人和各界人士感到慚愧而加入他們的運動。”思想的力量往往是無窮大的。“五四”風雷的余波永遠地指引著這群青年。向趙家樓投出火把的鄧中夏那年25歲,14年后在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參與決策部署營救活動的瞿秋白那年站在20歲的門檻,想為大家開辟一條光明的路,16年后從容就義;進步學生曹淵那年17歲,任誰也沒想到僅在7年后,他在進攻武昌城頭時犧牲……人們開始設想,如果他們沒有選擇在1919年出發(fā)會如何?這不是毫無基礎的空想。正相反,這些百余年前的青年,有的出身富貴門第,上下幾代可以承襲祖宗余蔭,還有的是文化界的翹楚,更算得上文壇政壇的明日之星。他們有青春,也有才情,更有“面包”,不投身戰(zhàn)火至少可以享受大半輩子“太平”,要是學會低頭諂媚,說不定還能博來自己的“盛世”??傊?,沒誰強迫著、威脅著1919年的那些有“前途”的青年人忍饑挨餓、朝不保夕,去革“官老爺”“洋大人”的命。
所以,先輩們的理由是什么?
時間齒輪往回轉動一格,來到1918年的一天。時任中華國民大總統徐世昌在“慶祝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勝利”大會上致辭,向各國公使致意,稱“公理戰(zhàn)勝強權”,廣大青年為之歡呼。在北大讀書的張厚載記載:“連日各方面歡呼慶祝,一片歌舞承平之聲浪?!睔v史學者郭廷回憶,1918年在開封二中讀書時,學生對當時的中國前景有著美好的憧憬,“彼此大談公理戰(zhàn)勝強權,大談威爾遜如何如何主張,這一來世界各國可以平等了,至少我國可與日本平等了,不受日本人的氣了,而世界也將保持永久的和平”。
直到1919年,巴黎和會上的夢碎之聲驚醒了一個民族。陳獨秀在發(fā)表的《兩個和會都無用》里寫:“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爾遜總統十四條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話?!编囍邢幕貞洰敃r:“帝國主義壓迫的切骨的痛苦,觸醒了空泛的民主主義的噩夢……”所以,五四運動中的青年有了決議,讓全世界看到“強權不是公理”。浩浩蕩蕩的世界大勢里,誰能扛起國家崛起的大梁?同一年,毛澤東作答:“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15年后,一支粗布綁腿、草鞋拄杖的隊伍橫渡湘江,5萬余人血灑江岸。那一年,陳樹湘29歲,程翠林27歲,蔡中28歲……31年后,一支隊伍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出國作戰(zhàn),19萬余名烈士埋骨他鄉(xiāng)。犧牲時,黃繼光21歲,孫占元27歲,邱少云26歲,楊根思28歲……百年后,同樣的隊伍捍衛(wèi)祖國主權寸土不讓,英雄化作豐碑屹立喀喇昆侖。那一年,陳紅軍33歲,王焯冉23歲,肖思遠24歲,陳祥榕19歲……那些年,他們正年輕,他們是我們腳下土地的革命者、締造者、建設者和守護者。中華民族青年英雄輩出,真理顛撲不破。沒有一代代青年前赴后繼、艱苦卓絕的接續(xù)奮斗,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今天,更不會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明天。
是的,青年永遠值得投入最大的關注。所以人們會在這樣那樣的疑問中透露出關切:“這一代年輕人還有不計生死的血性嗎?”“20多歲仍然有為國犧牲的壯志,這幼稚嗎?”人們開始擔心:走得遠了,會不會忘了當初為什么出發(fā)?這樣的擔心不無道理,我們從未忽視青年的精神高地,而一些敵對勢力也從未放棄過對“上甘嶺”的爭奪。
有些“戰(zhàn)爭”打響就在即刻。***初期,在某西方大國中情局對華制定的《十條誡令》里有:“盡量用物質來引誘和敗壞他們的青年,鼓勵他們藐視、鄙視,進一步公開反對他們原來所受的思想教育”;近年來,針對中國青年喜好,貼吧、論壇、微博、微信、豆瓣等網絡社交聚落里不時流通著有意兜售的西方政治觀點;部分的所謂意見領袖正淪為西方童話的造夢機器……這些密密匝匝,如繩索一樣的錯誤思潮,是否牢牢套在了中國青年的脖頸上?
我們在警醒,但也看到如今的中國青年學著先輩的模樣永久奮斗:
他們知道一個人的渺小,但相信一群人的力量。他們深入貧困一線,吹響脫貧攻堅的沖鋒號;他們知道年輕短暫,但相信年輕的中國可以永遠。他們把自己埋進無聲里,藏在名望后,幾代人干著讓中國“腰桿硬”,讓子孫不必被“卡脖子”的困難事,不是只有硝煙才算戰(zhàn)場;他們知道青春有限,但相信民族的未來可以無限。他們守在最苦的地方,站在最遠的地方,祖國知道有我,民族守護有我。
這些年,一直有人問,誰來保衛(wèi)中國 ?其實,答案早就寫下。
2021年7月1日,他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獻詞:“請黨放心,強國有我!”
他們已經回答了1919年吹來的風:無論走多遠,他們都不會忘了當初為什么出發(fā)!
“廣大青年對五四運動的最好紀念,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以執(zhí)著的信念、優(yōu)良的品德、豐富的知識、過硬的本領,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擔負起歷史重任,讓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奪目的時代光芒?!?/span>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