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俄羅斯反對派人士阿列克謝·納瓦利內在乘飛機從俄托木斯克市前往莫斯科的途中突然失去意識,飛機緊急降落在俄鄂木斯克市。俄反腐基金會新聞秘書亞爾梅什懷疑納瓦利內“中毒”,但當?shù)蒯t(yī)生表示未在其體內發(fā)現(xiàn)毒素。22日,在德國總理默克爾和芬蘭總統(tǒng)尼尼斯托的“斡旋”下,納瓦利內被送往德國治療。24日,德國醫(yī)院公布的檢查結果顯示,其昏迷系“中毒”所致。該結果遭到俄方質疑。9月2日,德國政府發(fā)表聲明稱,德國防軍實驗室確定納瓦利內是因“諾維喬克”類神經毒劑中毒而昏迷,但俄堅稱“不一定系中毒所致”。14日,德政府稱,法國和瑞典的實驗室獨立化驗相關樣本后證實了德方結論。目前,納瓦利內已從昏迷狀態(tài)中恢復意識。據(jù)俄羅斯衛(wèi)星通訊社17日報道,納瓦利內稱,德國實驗室在其曾住過的托木斯克市酒店房間的瓶子中發(fā)現(xiàn)了“諾維喬克”的痕跡。此前,他的團隊懷疑納瓦利內在機場喝過的茶水被“下毒”。
納瓦利內
疑云重重,真相難解
納瓦利內系俄體制外知名反對派,持有強硬的“反普京”立場,曾從事律師職業(yè),并以“反腐先鋒”形象出現(xiàn)在俄公眾視野。他通過撰寫博客和專欄揭露俄政商界的腐敗行為,并于2011年創(chuàng)立反腐敗基金會。2017年3月,俄多座城市爆發(fā)針對時任俄總理梅德韋杰夫的反腐敗游行,游行的組織者就是納瓦利內。2019年,納瓦利內提出“聰明選舉”口號,號召將原來分散到各反對黨的投票集中起來,進一步增加與執(zhí)政黨統(tǒng)一俄羅斯黨抗衡的砝碼。事實證明,“聰明選舉”在2019年的莫斯科杜馬選舉中確實發(fā)揮了較大作用。因身份和經歷“特殊”,外界對于納瓦利內“中毒”真相也有多種說法。
說法一:俄政權機構下令“毒殺”。納瓦利內并非首次“中毒”,由于其與現(xiàn)政權不睦,因此俄政府往往被視作“投毒”的主謀,此次也不例外。這種說法在美歐中很有市場,特別是在德官方宣布納瓦利內身中“諾維喬克”類神經毒劑后,該事件又被與2018年俄前雙面間諜斯克里帕爾父女“中毒”案聯(lián)系起來,彼時英國也曾聲稱有證據(jù)顯示兩人身中“諾維喬克”,并稱這種毒劑系在蘇聯(lián)“諾維喬克”項目下開發(fā)的。據(jù)報道,這種毒劑的殺傷性高于已知的同類物質。俄外交部則回應稱,俄既不生產也不儲存該類毒劑。持俄政權機構下令“毒殺”觀點的人士認為,納瓦利內在俄西伯利亞地區(qū)的一系列活動對統(tǒng)一俄羅斯黨及其候選人贏得9月13日地方選舉構成了威脅,俄政權機構可能因此下令暗殺。但實際上,作為體制外的反對派,俄官方在處理與其相關的事件時大多保持低調,避免過度曝光反助其增加知名度。還有人認為,即使俄官方真要暗殺納瓦利內,可選擇痕跡更小且致死率更高的手段,因此很難做出俄官方就是“中毒”事件幕后黑手的判斷。
說法二:納瓦利內自己在飛機上服毒。納瓦利內雖被視為普京的“頭號對手”,近年卻因自身原因陷入政治困局。其創(chuàng)建的反腐敗基金會不僅在調查案件和被資助數(shù)額方面都呈下降趨勢,且由于一項訴訟敗訴而被處以巨額罰款,基金會因無力償債面臨關閉。同時,其網絡媒體賬號的關注度也在下降。因此,納瓦利內可能自導自演“中毒”劇本,以受害者形象換取新一輪政治資源。但真如上述說法所言,他需掌控從飛機緊急降落到當?shù)鼐戎卧俚睫D送至德國的全過程,整個“中毒”過程需環(huán)環(huán)相扣,稍有差池就有可能出現(xiàn)意外。
2020年8月22日,俄反對派人士納瓦利內被送到德國柏林夏里特醫(yī)院接受治療。當日下午,不少媒體聚集醫(yī)院外,等候采訪。
說法三:俄國內激進分子未得到俄高層直接授意,邀功下毒。修憲后,普京2024年繼續(xù)執(zhí)政從法律上再無障礙,因此有人質疑俄親政權的激進分子以暗殺納瓦利內來博取普京信任,以撈取政治好處。此前,這一類激進分子被視為多起暗殺背后的實施者。但根據(jù)以往被指控由激進分子實施的案件看,其多采用直接槍殺的方式,下毒似乎有別于其傳統(tǒng)作案手段。
說法四:德國以“中毒”事件“構陷”俄羅斯。9月初,白俄羅斯全國電視臺公布了一段白情報機關截獲的關于德國和波蘭的通話錄音。錄音顯示,有關納瓦利內“中毒”的材料可能是德國為使俄陷入國內政治糾紛而采取的非常手段。但隨后德國政府稱,錄音系偽造。
“中毒”背后的俄美歐博弈
從以往俄歐之間發(fā)生的爭議事件看,“中毒”的真相已不再重要,究其根本是雙方的利益爭奪。從歷史上看,俄不乏“融入歐洲”的嘗試,但歐洲卻始終不把俄視為“自己人”。蘇聯(lián)解體后,歐盟和北約通過數(shù)次東擴將其范圍推進至俄家門口,這與俄歷來追求的戰(zhàn)略縱深相違背,正是這一根本矛盾導致了烏克蘭危機的爆發(fā)。俄歐關系總逃脫不了既相互利用又彼此防范的模式,長期以來缺乏互信加劇了雙方關系的脆弱性。
納瓦利內“中毒”案凸顯俄美歐博弈愈加激烈,而這恐導致俄經波羅的海通往德的“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再生波折。自從德國公布納瓦利內昏迷系“諾維喬克”類神經毒劑所致后,德輿論便開始討論以“北溪-2”項目制裁俄的可行性。但從目前看,德各界未就此達成一致。一方面,停止“北溪-2”項目是最能擊中俄“痛處”的制裁方式。烏克蘭危機發(fā)生后,俄為盡量降低管道途經第三國所帶來的額外風險,因此加快推動“北溪-2”管道的建設。通過該項目,俄不僅進一步鞏固了其在歐洲天然氣市場的份額,還以此為契機使俄歐關系得到緩和。另一方面,該項目除俄天然氣工業(yè)股份公司出資50%以外,其他五家歐洲油氣巨頭各出資10%,若項目完成,德國或將成為整個歐洲供氣管道的樞紐。因此,“北溪-2”項目是俄歐利益的交織體。目前,該項目建設已經進入最后階段,若此時停止,前期的巨額投入可能血本無歸。默克爾在納瓦利內“中毒”事件中承受了壓力,盡管她最初表態(tài)不應將“北溪-2”項目與“中毒”事件聯(lián)系起來,但在9月7日默克爾的發(fā)言人表示,不排除以“北溪-2”項目為選項制裁俄方。
就在德國為難之際,一向持反俄立場的波蘭則表示,“北溪-2”項目對東歐地區(qū)穩(wěn)定造成威脅,提出以波羅的海管道代替“北溪-2”項目。尚未開工的波羅的海管道計劃通過丹麥將北海挪威大陸架上的氣田與波蘭連接起來。該計劃得到美國的大力支持,若能最終落地,波蘭在其中的經濟和地緣政治利益將是巨大的。但以波羅的海管道規(guī)劃的年輸送量100億立方米來看,其與年輸送量550億立方米的“北溪-2”項目仍有差距。
美國在制裁“北溪-2”項目上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8月26日,美國以懷疑從事化學和生物武器研究為名,將五家俄研究機構列入制裁名單,其中包括被認為生產“諾維喬克”類神經毒劑的俄羅斯國家有機化學技術研究所。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在事件發(fā)生后立即表態(tài)支持德國取消“北溪-2”項目。美千方百計地為“北溪-2”項目設置障礙,納瓦利內“中毒”事件不過是又一個迫使歐洲放棄該項目的借口罷了。
(作者為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責任編輯:水墨江南
[ 贊同、支持、鼓勵 ]
透視西方民主真相、解讀新聞熱點事件、剖析輿情事態(tài)走向、更多精彩原創(chuàng)時評。
敬請關注西征網微信,掃描二維碼免費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