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在一次給學生演講時的一段話:
“學不以致用。你們沒有聽錯,我們以前太強調(diào)學以致用。我上大學的時候都覺得,學某一門課沒什么用,可以不去上。其實在大學學習,尤其是本科的學習,從來就不是為了用……因為你無法預測將來,無論是科學發(fā)展還是技術革新,你都是無法預測的。這個無法預測永遠先發(fā)生,你預測出來就不叫創(chuàng)新?!?/p>
抄錄這段話,是覺得其中的“學不以致用”的觀點,可謂講到了學習的深處,不能不讓人有所啟迪。通常,我們說學習,都強調(diào)要“學以致用”,因為知識是工具,只有將知識用于改造物質(zhì)世界才算達到學習的目的。學不為用,學而不用,就成了書呆子。
然而,樹立“學不以致用”的理念也很重要,其重要性在于它不會使我們成為知識領域中的近視眼,只看到當前,只用在當前,而不能適應長遠,惠及未來。所謂“學不以致用”,并不是說學了知識永遠不用,而是指學知識不能僅僅是為了即用而學,在學習問題上采取實用主義態(tài)度。
有一位網(wǎng)絡評論員在學校講課時,有學員問他,你寫評論主要靠什么知識支撐?他說,靠中學時學的幾何學。大家覺得奇怪:幾何學與寫評論有什么關聯(lián)呢?他說,評論寫作最顯著的特點是就事論理,要求具有十分嚴密的邏輯性,而評論寫作的過程就是一個嚴密的邏輯證明過程,我們當年學的幾何學,不正是這樣的邏輯證明過程嗎?毫無疑問,當年訓練好了邏輯思維,不只是對寫作有用、演講有用,對思考一切問題都有用。這可以說是“學不以致用”一個例子吧。
知識有很多種,有基礎知識,有通用知識,有實用知識,有顯性和隱性知識,等等。比如,我們在工作中如何抓學習教育,如何組織訓練等,都是實用知識。但對于軍隊領導干部來說,僅有這些知識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懂得大量的非即用性知識。這些知識概括起來說,就是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基礎知識。這些知識看起來并不實用,但反映的是事物的基本原理、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以及如何進行正確思維等,這些知識的最大價值是幫助我們確立正確的思想觀念,進行科學地判斷分析和進行縝密的邏輯思維。我們在學習習主席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時,都注意到習主席說的“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康帕內(nèi)拉的《太陽城》、洛克的《政府論》……等著作,過去我都翻閱過”這段話。習主席所閱讀的這些書籍大都屬于基礎理論。了解這些基礎理論,對于研究當時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對于我們現(xiàn)在如何認識問題,如何把握歷史規(guī)律,如何認識未來,無疑有著積極意義。
今天我們談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一方面要進一步學習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是“偉大的認識工具”,它提供給我們的是世界觀、方法論,另一方面,就是學習掌握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即我們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特別是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不僅對如何解決各個領域和方面的問題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時也對我們認識問題解決問題提供了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是世界觀、方法論,它不只對指導當前工作受用,對未來同樣十分受用。我們必須要看到這一深遠意義和重大價值。
習主席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還指出,有的“學科看上去同現(xiàn)實距離較遠,但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需要時也要拿得出來、用得上?!边@段話同樣適應讀書學習,那些“學不急用”的知識,就是看似同現(xiàn)實距離較遠的知識,但是,只要我們平時做到有所準備,掌握了并弄懂了它,那么到關鍵時刻就一定拿得出來、用得上。作為新時期革命軍人應當有這個本事。
(作者單位:武警四川省總隊)
責任編輯:Jenny
[ 贊同、支持、鼓勵 ]
透視西方民主真相、解讀新聞熱點事件、剖析輿情事態(tài)走向、更多精彩原創(chuàng)時評。
敬請關注西征網(wǎng)微信,掃描二維碼免費訂閱。